本病的病原為絳蟲。絳蟲是一種長帶狀而由許多扁平體節組成的蠕蟲,寄生于山羊的小腸內,共有四種,即擴展莫尼茨絳蟲、貝氏莫尼茨絳蟲、蓋氏曲子宮絳蟲、中點無卵黃腺絳蟲,比較常見的是莫尼茨絳蟲。
牛、羊等在吃草時吞食了含有囊尾蚴的甲螨而被感染,在小腸內經40~50天發育成成蟲。在腸道內可活2~6個月,后經腸內排出體外。
1、病原:
寄生于羊體內的絳蟲共有以下四種:擴展莫尼茨絳蟲、貝氏莫尼茨絳蟲、曲子宮絳蟲和無卵黃腺絳蟲。其中前兩種比較常見。
2、流行特點:
該病在全國廣泛分布,但在三北牧區流行更為普遍。本病的發生、流行與中間宿主地螨的分布有直接關系。在森林牧場或有灌木叢的地帶,以草層較厚,腐殖質較多的地方,地螨的種類和數量最多。夏、秋時節的每天早晨和傍晚,特別是雨后地表層的地螨數量會大大增加。在此時放牧,羊很容易感染。
3、癥狀:
癥狀輕重與感染強度及羊的體質、年齡等因素密切相關。食欲減退,出現貧血與水腫;羔羊腹瀉時,糞中混有蟲體節片,有時還可見蟲體的一段吊在肛門處;被毛粗亂無光,喜躺臥,起立困難,體重迅速減輕。若蟲體阻塞腸管時,則出現膨脹和腹痛表現,甚至因腸破裂而死亡。后期患羊仰頭倒地,經常作咀嚼運動,口周圍有泡沫,對外界反應喪失,直至全身衰竭而死。
4、剖檢病變:
可在死畜小腸中發現數量不等的蟲體;寄生處有卡他性炎癥,有時可見腸壁擴張、腸套疊乃至腸破裂;腸系膜、腸黏膜、腎臟、脾臟甚至肝臟發生增生性變性過程;黏膜、心內膜和心包膜有明顯的出血點。
5、診斷:
本病的確診,主要是依據在羔羊的糞便中檢查出絳蟲的孕卵節或其碎片,或糞便中的蟲卵。孕卵節片呈黃白色,多附著于糞表面,容易發現。壓破孕卵節片做涂片,可看到大量蟲卵。
6、防治:
①預防:a、在流行區對羊群進行成蟲期前驅蟲,即在羊開始放牧30天后進行第1次驅蟲,以10-15天進行第2次驅蟲,可防止牧場污染。b、避免在雨后,清晨或傍晚放牧,以減少羊只食入地螨的機會。c、最好實行牛、羊與馬屬動物輪牧的措施。
②治療:a、1%硫酸銅溶液:羊1-3月齡15-30毫升,3-6月齡30-40毫升,6-9月齡45-80毫升,成年綿羊80-100毫升,成年山羊不超過60毫升,現配現用,灌藥前一天停止飲水;b、氯硝柳胺(驅絳靈):按每千克體重50-75毫克,羔羊每只最低劑量1克,1次灌服;c、硫雙二氯酚(別丁):按每千克體重100毫克,1次灌服;d、羥溴柳胺:按每千克體重65毫克,1次灌服;e、吡喹酮:羔羊按每千克體重75毫克,1次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