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炎,癢病又稱慢性傳染性腦炎,又名驢跑病(traberkzankheit)、瘙癢病(scratchie),震顫病(la tremblante)、摩擦病(rubbers,reiberkrankheit)或搖擺病(shaking)是由癢病朊病毒引起的成年綿羊和山羊的一種慢性發展的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高度發癢,進行性的運動失調、衰弱和麻痹。通常都經過數月而死亡,因此很少見于18個月以下的羊只。
【病 原】
病原與普通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不同,故暫定名為朊病毒(provirus)或蛋白侵染因子,迄今末發現其含有核酸。癢病朊病毒可人工感染多種實驗動物。1973年有人在天然病羊的星狀細胞的細胞突和神經細胞的末梢里都見到了一種小顆粒,是包在一層膜里。應用病羊的腦髓及脊髓作成乳劑,進行眼內、腦內、硬膜外腔及皮下注射,都可以引起發病,潛伏期為ll~22個月。用濾過的脊髓乳劑作眼內和皮下注射,可以在16個月引起發病。將干燥的腦組織保存在0~4℃時,可以保持毒力2年。癢病其對各種理化因素抵抗力強,紫外線照射、離子輻射以及熱處理均不能使朊病毒完全滅活,在37℃以及20%福爾馬林處理18h、0.35%福爾馬林處理3個月均不完全滅活,在10%~20%福爾馬林溶液中可存活28個月。感染腦組織在4℃條件下經12.5%戊二醛或19%過氧乙酸作用16h也不完全滅活。在20℃條件下置于100%乙醇內2周仍具有感染性。癢病動物的腦懸液可耐受ph2.1~10.5的環境達24h以上。55mol/l氫氧化鈉,90%苯酚,5%次氯酸鈉,碘酊,6~8mol/l的尿素,1%十二烷基磺酸鈉對癢病病原體有很強的滅活作用。
【病的傳染】
本病在成年羊呈散發性。
病的天然傳染途徑尚未完全確定。多數人認為主要是通過接觸傳染,且已證明可以通過先天性傳染,而由公羊或母羊傳給后代。后代的癥狀可以出現于出生后3年和已經離開病群以后。易感性羊群一旦引進此病,發病率可高達20%。
【癥 狀】
病的發展為隱性,潛伏期為18~42個月。癥狀是在不知不覺中發展,初期癥狀為不安、興奮、震顫及磨牙,但如不仔細觀察,不容易發現。最特殊的癥狀是搔癢;病羊在硬物上摩擦身體,或用后蹄搔癢。當用手抓其背部時,表現搖尾和縮動唇部。由于不斷摩擦、蹄搔和口咬的結果,引起脅腹部及后軀發生脫毛,造成羊毛的大量損失。有時還會出現大小便失禁。
病初食欲良好,體溫正常。隨著發癢變為劇烈,可使進食和反芻受到破壞。由于疾病的發展,神經癥狀加重,行動的不協調現象逐漸增強。當走動時,病羊四肢高抬,步伐很快。當前腿快行時,后腿常一起運動。最后消瘦衰弱,以至臥地不起,終歸死亡。但在實驗病例亦有恢復健康的。
病程為6周到8個月,甚至更長。
【剖 檢】
尸體消瘦,除了脫毛和抓傷以外,一些自然病例肉眼可見皺胃擴張。組織病理病學檢查時,最特殊的變化為腦髓及脊髓有兩側對稱性的神經原海棉變性。最易受害的部位為視丘和小腦。腦脊髓神經原中具有空泡。中樞神經系統及其被膜廣泛發生血管周圍淋巴細胞浸潤,腦血管有淀粉樣變性,腦中有癢病相關原纖維(scrapie-associated fibrils,saf)。膠質細胞中的星狀細胞腫脹,并可能增生。這些變化均為慢性腦膜炎的表現。
【診 斷】
可以根據以下兩點進行診斷:
1.臨床癥狀 顯著特點是搔癢、不安及運動失調,但體溫并不升高,結合流行病學分析(由疫區引進種羊,或父母有癢病史)。
2.組織病理檢查 腦髓及脊髓中神經原的細胞質發生變性和空泡化。神經原的空泡化現象也可發生在健羊,但比病羊少見得多。
此外,還可進行異常朊病毒蛋白(prpsc)的免疫學檢測,癢病相關原纖維(saf)檢查等。
在區別診斷中,要特別注意螨病、狂犬病和梅迪一維斯納病,但螨病可由皮膚刮除物的鏡檢來證明;狂犬病常為急性,并且性欲亢進。梅迪一維斯納病沒有中樞神經海棉變性和星狀細胞增高癥。
【防 治】
本病尚無有效療法,主要是要作好預防。但因此病為隱性性質,而且潛伏期很長,故普通檢查和檢疫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