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秸稈科學利用的誤區和對策
在我國,秸稈養畜已經搞了20多年。但據調查,許多地區的秸稈目前仍處于利用的初級階段,還遠遠未能做到科學利用。尤其是許多地區秸稈的利用率僅占總量的10%—15%,每年約有85%左右的作物秸稈被付之一炬,不僅造成數千萬噸秸稈資源的浪費,而且還嚴重地污染了環境。秸稈的科學利用可使農民種田的效益大大增加,但目前在秸稈的科學利用方面存在著許多誤區。這些誤區的存在,不僅影響到這些地區秸稈的科學利用,而且會使許多養殖戶誤入歧途,喪失對秸稈利用的信心,已成為當前畜牧業生產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
廣大農村秸稈養畜誤區多多
把秸稈養畜誤認為秸稈養豬一些農戶把秸稈養畜誤認為秸稈養豬,有的豬場,為了節省飼料,用粉碎的秸稈拌料喂豬,結果豬越喂越瘦,甚至喂出病來。也有相當多的農民用未經氨化或微貯處理的干稻草或干小麥秸稈喂牛羊,同樣使牛羊越喂越瘦或喂出病來。
原有的農作物品種導致秸稈利用難度加大農村中普遍沿用的玉米品種,在子實收獲時大多秸稈已枯葉,收江蘇省連云港市林業技術指導站張湘鳳江蘇省連云港市獲后立即青貯的時間僅有短短的3天~5天;農民當時正值秋收大忙時節,往往來不及將玉米秸稈青貯就很快千枯了,于是只好一把火將其燒掉,而經過氨化后的秸稈營養價值則遠不如青貯的好。
科技普及力度差優質玉米如“中原單32”、“農大115”、“中單206”等品種,不僅子實和秸稈產量高(平均畝產子實650千克,鮮秸稈5噸以上),而且其在子實成熟時,秸稈仍保持青稈綠葉,便于農戶在收獲子實后將秸稈收割青貯。但這么好的優良品種在江蘇連云港市卻長期未能普及推廣,其原因主要是農業種子推廣部門把側重點放在水稻和小麥的品種推廣上,而對玉米或未予以重視,或根本未予以推廣。
許多農民不知道如何加工和利用秸稈他們不懂得秸稈的青貯、氨化、微貯等科學處理方法和操作要點,對為什么要這樣處理的道理則知道得更少。由此導致大多數農民不知道向秸稈要效益,眼巴巴地看著大量秸稈被燒掉。
原因分析
秸稈養畜與秸稈養豬不能混為一談宣傳上的誤導讓農民吃盡了苦頭,在許多地區,對秸稈養畜和秸稈科學利用宣傳時,沒有向農民講清楚只有牛羊馬等食革家畜能利用秸稈,是因為其胃腸內含有纖毛蟲類微生物能夠分解纖維素,而豬兔禽等動物的胃腸因不具備這種功能而不能利用秸稈的道理。包括許多農牧部門的技術人員都認為農民文化水平低,跟他們講機理他們聽不懂。其實這一方面是過低地估計了養殖戶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則是暴露了我們的技術人員不能將科學道理變成樸實的語言向農民作宣傳的通病。
市縣鄉三級政府長期對秸稈的科學利用重視不夠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多年來不再召開秸稈利用之類的現場會,沒有通過行政手段和現身說法相結合的方法來教育農民。二是沒有在政策上給農民以扶持和幫助,沒有及時幫助農民解決秸稈養畜有關的資金、設備、物資等方面的困難。如農民利用秸稈需要建青貯窖、氨化池,需要鍘草機、尿素等設備物資和資金。三是他們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幫助。由于缺少扶持政策,使一些條件差的農戶難以上規模養殖。
建議與對策
加大宣傳力度讓農民親眼看到秸稈科學利用的好處,大多數農民對秸稈科學利用的經濟價值和巨大效益缺乏認識,有的人則根本不了解。因此,加大媒體宣傳力度,鄉鎮村組行政部門、農牧職能部門都應下大力氣,將秸稈科學利用的好處宣傳到每一戶農民,讓農民把秸稈利用看作是與糧食收成同等重要才行。只有大多數農民對秸稈利用具有強烈的欲望和積極性,他們才會主動去從事秸稈的科學利用。
讓農民掌握秸稈利用簡便易學的方法秸稈利用的方法要簡便易學,讓農民一看就會,一看就能掌握其方法才行。有條件的地方可推行窖式青貯,沒有條件的地方可大力推廣塑料袋式密閉青貯、氨化技術。
加大政府的引導和扶持力度縣鄉兩級出臺扶持政策,這種政策不能是一時舉措,而應能在3年~5年內陸續實施。在食草家畜飼養相對集中地區,由村組劃定集中青貯(氮化)窖地皮,或由村組統一出資建造規格青貯窖租給養殖大戶使用,或由鄉村撥出專項資金資助養殖大戶購買鍘草機和建青貯窖,讓經濟條件差的農戶也能搞秸稈的青貯利用。
實施獎勵政策由縣鄉政府出臺獎勵政策,對年出欄10頭以上肉牛(或養殖10頭以上奶牛)、50頭以上肉羊的農戶給予每頭若干元的獎勵。對于投資建造大型秸稈青貯、氨化加工作為一個地區秸稈集中利用企業,在土地、資金等方面給予獎勵和扶持,以方便其帶動周邊農戶。
將其列為農業科技推廣的重中之重市縣農業科技推廣部門、市縣科技局、科協等科技推廣部門、都應把秸稈科學利用作為今后幾年科技推廣的主要內容。推廣部門要制定出秸稈利用的推廣工作方案和成立專門隊伍,徹底糾正以往那種年終搞幾天形式上的送科技下鄉走過場的做法;建立技術推廣工作責任制,農業科技人員、科技推廣部門都應落實單位包縣、包鄉鎮,個人包村包農戶的責任制,既要承包到面又要承包到量,年終驗收考核,列入單位和個人全年業績。